周作人文集之追怀故人 全文TXT下载 周作人 无广告下载 周作人、废名、半农

时间:2017-06-10 07:11 /魔法小说 / 编辑:李璟
主角是周作人,废名,鲁迅的小说叫做《周作人文集之追怀故人》,它的作者是周作人写的一本历史、现代、老师的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偶然从书桌的抽屉里找出一个旧的纸护书来,检点里边零祟纸片的年月,最迟的是民国六年三月的

周作人文集之追怀故人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年代: 现代

连载情况: 已完结

《周作人文集之追怀故人》在线阅读

《周作人文集之追怀故人》精彩章节

偶然从书桌的抽屉里找出一个旧的纸护书来,检点里边零纸片的年月,最迟的是民国六年三月的信收据,都是我离绍兴以的东西,算来已经过了二十一年的岁月了。从有一张太平天国的收条,记得亦是收藏在这里的,了北京大学的研究所国学门,不知今尚存否。现在我所存的还有不少资料,如祖少时所作诗手稿,潘瞒替人代作祭文草稿,在我都觉可珍重的,实在也是先人唯一的手迹了,除了书籍上尚有一二题字以外。但是这于别人有甚么关系呢,可以不必絮说。护书中又有鲁迅的《哀范君三章》手稿,我的抄本附自作诗一首,又范农来信一封。(为行文利起见,将诗写在头,其实当然是信先来的。又鲁迅这里本该称豫才,却也因行文利计而改称了。)这几叶废纸对于大家或者不无一点兴趣,假如读过鲁迅的《朝华夕拾》的人不曾忘记,末了有一篇作《范农》的文章。 ——

①范农(1883一1912),名肇基,字斯年,号农,浙江绍兴人。

鲁迅的文章里说在北京听到农溺的消息以,“一点法子都没有。只做了四首诗,曾在一种报上发表,现在将要忘记了,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,起首四句是,把酒论天下,先生小酒人。大圜犹酩酊,微醉沉沦。中间忘掉两句,末了是旧朋云散尽,余亦等尘。”本改造社译本此处有注云:

“此云中间忘掉两句,今《集外集》中有《哭范农》一首。其中间有两句乃云,出谷无穷夜,新宫自在。”原稿却又不同,今将全文抄录于下,以比较。

《哀范君三章》

其一

风雨飘摇,余怀范农。华颠萎寥落,眼看虫。世味秋茶苦,人间直穷。奈何三月别,遽尔失畸躬。

其二

海草国门碧,多年老异乡。狐狸方去,桃偶尽登场。故里彤云恶,炎天凛夜。独沉清冽,能否洗愁肠。

其三

把酒论当世,先生小酒人,大圜犹酪叮,微醉自沉。此别成终古,从兹绝绪言。故人云散尽,我亦等尘。

题目下原署真名姓,改为黄棘二字,稿附书四行,其文云:

“我于农之为之不怡累,至今未能释然。昨忽成诗三章,随手写之,而忽将虫做人,真是奇绝妙绝,辟历一声……今录上,希大鉴定家鉴定,如不恶乃可登诸《民兴》也。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,然我亦岂能已于言乎。二十三,树又言。”这是信的附片,正张已没有了,不能知是哪一月,但是在我那抄本上却有点线索可寻。抄本只有诗三章,无附言,因为我这是抄了去给报馆的,末了却附了我自己的一首诗。

《哀农先生》

“天下无独行,举世成萎靡。皓皓范夫子,生此寞时。傲骨遭俗忌,屡见蝼蚁欺。坎壈终一世,毕生清湄。会闻此人,令我心伤悲。峨峨使君辈,生亦若为。”

这诗不足,特别是敢做五古,实在觉得差得很,不过那是以的事,也没法子追悔,而且到底和范君有点相,所以录了下来。但是还有重要的一点,较有用处的乃是题目下有小注“壬子八月”四个字,由此可以推知上边的二十三当是七月,农的也即在这七月里吧。据《朝华夕拾》里说,范君尸在菱中找到,也证明是在秋天,虽然实在是蹲踞而并非如书上所说的直立着。我仿佛记得他们是看月去的,同去的大半是民兴报馆中人,族叔仲翔君确是去的,惜已久归山,现在留在北方的只有宋紫佩君一人,想他还记得清楚,得当一问之也。所谓在一种报上登过,即是这《民兴报》,又四首乃三首之误,大抵作者写此文时在广州,只凭记忆,故有参差,旧记中当有记录可据,但或者待语不录亦未可知,那么这一张底稿也就很有留存的价值了。

农的信是三月二十七号从杭州千胜桥沈寓所寄,有杭省全盛源记信局的印记,上批“局资例”,杭绍间信资照例是十二文,因为那时是民国元年,民间信局还是存在。原信系小八行书两张,其文如下。

“豫才先生大鉴:晤经子渊,暨接陈子英函,知大驾已自南京回。听说南京一切措施与杭绍鲁卫,如此世界,实何生为,盖吾辈生成傲骨,未能随波逐流,惟而已,端无生理。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泄东庸来杭,自知不善趋承,断无谋生机会,未能抛得西湖去,故来此小作句留耳。现因承蒙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,虽然允他,拟阳月抄返绍一看,为偷生计,如可共事,或暂任数月。罗扬伯居然做第一科。课,足见实至名归,学养优美。朱溪亦得列入学务科员,何莫非志趣过人,来居上,羡煞羡煞。令想已来杭,拟明泄牵往一访。相见不远,诸容面陈,专此敬请著安。范斯年叩,甘七号。《越锋》事化至此,恨恨,言调和,光景绝望矣。又及。”

这一封信里有几点是很可注意的。绝望的气,是其一。挖苦的批评,是其二。信里与故事里人物也有接触之处,如傅励臣即孔会会之傅臣,朱溪即接收学校之科员,《越铎》即骂都督的报,不过所指化却并不是报馆案,乃是说内部分裂,《民兴》即因此而产生。鲁迅诗云,桃偶尽登场,又云,眼看虫,此盖为范农悲剧之本,他是实别被挤得穷极而也。鲁迅诗附言中于此略有所说及,但本系游戏的厦辞,释明不易,故且从略,即如天下仰望已久一语,是一种典故,原出于某科员之头,想镜稽山间曾闻此语者尚不乏其人欤。信中又提及不佞,则因尔时承浙江育司令为视学,唯因家事未即赴任,所以范君杭州见访时亦未得相见也。

《朝华夕拾》里说农戴着毡帽,这是绍兴农夫常用的帽子,用毡制成状,折作两层如碗,卷边向上,即可戴矣。王府井大街的帽店中今亦有售者,两边不卷,状如黑羊皮冠,价须一圆余,非农夫所戴得起,但其质地与颜则同,染不良,戴新帽少顷额即现乌青,两者亦无所异也。改造社译本乃旁注毡字曰皮罗独,案查大(左木右规)文彦著《言海》,此字系西班牙语威路达之音读,汉语天鹅绒,审如所云则农与绍兴农夫所戴者常是天鹅绒帽,此事颇有问题,农或尚无不可,农夫如闰土之流实万万无此雅趣耳。改造社译本中关于陈子英有注云,“姓陈名濬,徐锡麟之子,当时留学东京。”此亦不甚精确。子英与伯苏只是在东湖密谋革命时的同谋者,同赴本,及伯苏在安庆发难,子英已回乡,因此乃再逃往东京,其时当在争电报之。又关于王金发有注云,“真姓名为汤寿潜。”则大误。王金发本在嵊县为林豪客,受光复会之招加入革命,亦徐案中人物,辛亥绍兴光复来主军政,自称都督,改名王逸,但越人则唯知有王金发而已。二次革命失败,朱瑞为浙江将军承袁世凯旨金发至省城杀之,人民虽喜得除得一害,然对于朱瑞之用诈杀降亦弗善也。汤寿潜为何许人,大抵在杭沪的人总当知一点,奈何与王金发相溷。改造社译本注多有误,如乎地木见于《花镜》,即本所谓薮柑子,注以为出于内蒙古某围场,又如揍字虽是北方方言,却已见于《七侠五义》等书,普通也只是打的意思耳,而注以为系猬亵语,岂误为草字音乎。因讲范农而牵连到译本的注,今又牵连到别篇上去,未免有缠之嫌,逐即住笔。计七年二月十三

(1938年2月作,选自《药味集》)

玄同①纪念

玄同于一月十七去世,于今百矣。此百中,不晓得有过多少次,摊纸执笔想要写一篇小文给他作纪念,但是每次总是沉一回,又复中止。我觉得这无从下笔。第一,因为我认识玄同很久,从光绪戊申在民报社相见以来,至今已是三十二年,这其间的事情实在大多了,要选一两点来讲,极是困难,——要写只好写篇,想到就写,将来再整理,但这是期的工作,现在我还没有这余裕。第二,因为我自己暂时不想说话。《东山谈苑》记倪元镇为张士信所窘,绝不言,或问之,元镇曰,一说俗。这件事我向来很是佩,在现今无论关于公私的事有所声说,都不免于俗,虽是讲玄同也总要说到我自己,不是我所愿意的事。所以有好几回拿起笔来,结果还是放下。但是,现在又决心来写,只以玄同最的十几天为限,不多讲别的事,至于说话人本来是我,好歹没有法子,那也只好不管了。 ——

①玄同,即钱玄同(1887一039),原名钱夏,字中季,号疑古、逸谷、德潜,浙江吴兴人。在本留学期间,曾与鲁迅、周作人等一起师从章太炎,又为《新青年》、《语丝》同人。钱玄同的杂文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;他又是我国著名的文字学音韵学家。

二十八年一月三,玄同的大世兄秉雄来访,带来玄同的一封信,其文曰:

知翁:元之晚,召治堂息来告,谓兄忽遇狙,但幸无恙,骇异之至,竟夕不宁。昨至丘,悉铿诒炳扬诸公均已次第奉访,兄仍从容坐谈,稍。晚铁公来详谈,更为明了,唯无公情形迄未知悉,但祝其趋平复也。事出意外,且闻牵泄奔波甚剧,想来必疲乏,愿多休息,且本平宁静乐天之襟加意排解摄卫!自己是一个浮躁不安的人,乃以此语奉劝,岂不不自量而可笑,然实由衷之言,非劝泛语也。旬以来,雪冻路惊履冰之戒,只好家居,惮于出门,丘亦只去过两三次,且迂黄城,因怕走柏油路也。故尚须迟拜访,但时向奉访者探询尊况。顷雄将走访,故草此纸。*(上竹下觚)闇闇。廿八,一,三

这里需要说明的只有几个名词。丘即是孔德学校的代称,玄同在那里有两间子,安放书籍兼住宿。近两年觉得庸剔不大好,住在家里,但每总还去那边,有时坐上小半。闇闇闇是其晚年别号之一。去年冬天曾以一纸寄示,上钤好些印文,都是新刻的,有肆闇,闇觚叟,觚庵居士,逸谷老人,忆菰翁等。这大都是从疑古二字化来,如逸谷只取其同音,但有些也兼意义,如觚闇本同是一字,此处用为小学家的表征,菰乃是吴兴地名,此则有敬乡之意存焉。玄同又自号鲍山疒叟,据说鲍山亦在吴兴,与金盖山相近,先代坟墓皆在其地云。曾托张越丞刻印,有信见告云:

昨以三孔子赠张老丞,蒙他见赐疒叟二字,书似颇不恶,盖颇像百衲廿四史第一种宋黄善本《四史》也,唯看上一字似应云,像人高踞床阑之颠,岂不异欤!老兄评之以为何如?此信原本无标点,印文用六朝字,疒字左下部分稍右移居画下之中,故云然,此盖即鲍山疒叟之省文也。

下午玄同来访,在苦雨斋西屋坐谈,未几又有客至,玄同遂避入邻室,旋从旁门走出自去。至十六得来信,系十五付邮者,其文曰:

起孟兄:今上午十一时得手示,即至丘蹈寒与四老爷,而袒公即于十二时电四公,于是下午他们(四与安)和它们《九通》共计坐了四辆洋车,给这书点给祖公了。此事总算告一段落矣。泄牵拜访,未尽言,即挟《文选》而走,此文选疑是唐人所写,如不然,则此君唐可谓工夫甚矣……(案此处略去五句三十五字)。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觉无意思,但鄙意老兄近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,即所谓“文抄”是也。儿童……”(不记得那天你说的底下两个字了,故以虚线号表之)也太狭(此字不妥),我以为“似尚宜”用“社会风俗”等类的字面(但此四字更不妥,而可以意会,盖即数年来大作那类质的文章,--愈说愈说不明了),先生其有意乎?……(案此处略去七句六十九字)。旬之内尚拟拜访而罄。但窗外风声呼呼,明似又将雪矣,泥玫玫泥,行不得也革革,则或将延期矣。无公病状如何?有起否?甚念!师黄再拜。廿八,一,十四,灯下。

这封信的封面写‘鲍缄’,署名师黄则是小时候的名字,黄即是黄山谷。所云《九通》,乃是李守常先生的遗书,其人窘迫售,我与玄同给他们设法卖去,四祖诸公都是帮忙搬运过付的人。这件事说起来话,又有许多慨,总之在这时候告一段落,是很好的事。信中间略去两节,觉得很是可惜,因为这里讲到我和他自己的关于生计的私事,虽然很有价值有意思,却也就不能发表。只有关于《文选》,或者须有说明。这是一个卷,系影印古写本的一卷《文选》,有友人以此见赠,十玄同来时又转给他了。

我接到这信之即发了一封回信去,但是玄同就没有看到。十六晚得钱太太电话,云玄同于下午六时得病,现在德国医院。九时顷我往医院去看,在门内廊下遇见稻孙、少铿、令杨、炳华诸君,知情形已是绝望,再看病人形刻刻危迫,看护之仓惶与医师之张,又引起十年痔弓时的情景,乃于九点三刻左右出院径归,至次晨打电话问少锉,则玄同于十时半顷已逝矣。我因行不能自由,十九大殓以及二十三出殡时均不克参与,只于二十一同内人到钱宅一致吊唁,并去挽联一副,系我自己所写,其词曰:

戏语竟成真,何得见山记。

同游今散尽,无人共话小川叮。

这副挽联上本来撰有小注,临时却没有写上去。上联注云:“屡传君归山,曾戏语之曰,山何在?无人能说,君既曾游,大可作记以示来者。君殁之有信来,覆信中又复提及,唯寄到时君已不及见矣。”下联注云,“余识君在戊申岁,其时尚号德潜,共从太炎先生听讲《说文解字》,每星期集新小川町民报社。同学中龚栓、朱宗莱、家树人均先殁,朱希祖、许寿裳现在川陕,留北平者唯余与玄同而已。每来谈常及尔时出入民报社之人物,窃有开天遗事之,今并此绝响矣。”挽联共作四副,此系最之一,取其尚不离题,若太切,病晦或偏,不能用也。

关于玄同的思想与情有所论述,这不是容易的事,现在也还没有心情来做这种难工作,我只简单的一说在听到凶信所得的想。我觉得这是一个大损失。玄同的文章与言论,平常看去似乎颇是偏,其实他是平正通达不过的人。近几年来和他商量孔德学校的事情,他总最能得要领,理解其中的曲折,寻出一条解决的途径,他常诙谐的称为“贴膏药”,但在我实在觉得是极难得的一种品格,平时不觉得,到了不在之方才觉可惜,却是来不及了,这是真的可惜。老朋友中玄同和我见面时候最多,讲话也极不拘束而且多游戏,但他实在是我的畏友,浮泛的劝诫与嘲讽,虽然用意不同,一样的没有什么用处。玄同平常不务苛,有所忠告必以谅察为本,务为受者利益计算,亦不泛泛徒为高论,我最觉得可,虽或未能悉用,而重违其意,恒自警惕,总期勿太使他失望也。今玄同往矣,恐遂无复有能规诫我者。这里我只是少讲私人的关系,愧不能对于故人的品格学问有所表扬,但是我于此破了二年来不说话的戒①写下这一篇文章,在我未始不是一个大的决意,姑以是为故友纪念可也。民国二十八年,四月二十八。 ——

①1938年2月9,周作人出席有本军方背景的《大阪每新闻》社开的“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”。2月20,周作人作《书东山谈苑》一文,借古人之语,表明自己将“绝不言”,对自己的选择不作筹解,因为“一说俗”,“离之,闭户思,当更有兴。”这一年,周作人只写两三百字的短篇笔记,集为《书一角》一书。在写了本文以,周作人又决意“说话”,“虽是对于文字的量仍旧着疑问,但是放手写去”,先写有《药味集》、《立》、《苦》等多种著作。

(1939年4月作,选自《药味集》)

怀废名①

余识废名在民十以,于今将二寸年,其问可记事颇多,但思之又空空洞洞一片,无从下笔处。废名之貌奇古,其额如螳螂,声音苍哑,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。所写文章甚妙,但此是隐居西山牵欢事,《莫须有先生传》与《桥》皆是,只是不易读耳。废名曾寄住余家,常往来如属,次女若亡十年矣,今循俗例小作法事,废名如在北平,亦必来赴,念今昔,弥增怅触。余未能如废名之悟,写此小文,他如能觅路寄予一读,恐或未必印可也。 ——

①废名,即冯文炳(1901一1967),字蕴仲,笔名有废名、病火等,湖北黄梅人。现代诗人、小说家,主要著作有:《竹林的故事》、《桃园》、《桥》、《莫须有先生传》等均由周作人作序。

以上是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末所写,题曰《怀废名》,但是留得底稿在,终于未曾抄了寄去。于今又已过了五年了,想起要写一篇同名的文章,极自然的把旧文抄上,预备拿来做个引子,可是重读了一遍之,觉得可说的话大都也就有了,不过或者稍为简略一点,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加以补充,也可以说是作笺注罢了。关于认识废名的年代,当然是在他了北京大学之,推算起来应当是民国十一年考预科,两年升人本科,中间休学一年,至民国十八年才毕业。但是在他来北京之,我早已接到他的几封信,其时当然只是简单的冯文炳,在武昌当小学师,现在原情存在故纸堆中,记查找也很费事,所以时难以确知,不过推想起来这大概总是在民九民十之吧,距今已是二十年以上了。废名眉棱骨奇高,是最特别处。在《莫须有先生传》第四章中东太太说,莫须有先生,你的脖子上怎么那么多的伤痕?这是他自己讲到的一点,此盖由于瘰疬,其声音之低哑或者也是这个缘故吧。

废名最初写小说,登在胡适之的《努周报》上,来结集为《竹林的故事》,为新社文艺丛书之一。这《竹林的故事》现在没有了,无从查考年月,但我的序文抄存在《谈龙集》里,其时为民国十四年九月,中间说及一年多答应他做序,所以至迟这也就是民国十二年的事吧。废名在北京大学的是英文学系,民国十六年张大元帅入京,改办京师大学校,废名失学一年余,及北大恢复乃复入学。废名当初不知是住公寓还是寄宿舍,总之在那失学的时代也就失所寄托,有一天写信来说,近几乎没得吃了。恰好章矛尘夫已经避难南下,两间小屋正空着,招废名来住。来在西门外一个私立中学走国文,大约有半年之久,移住西山正黄旗村里,至北大开学再回城内。这一期间的经验与他的写作很有影响,村居,读莎士比亚,我所推荐的《吉诃德先生》,李义山诗,这都是构成《莫须有先生传》的分子。从西山下来的时候,也还寄住在我们家里,以不知是哪一年,他从故乡把妻女接了出来,在地安门里租屋居住,其时在北京大学国文学系做讲师,生活很是安定,到了民国二十五六年,不知怎的忽然又将夫人和子女打发回去,自己一个人住在雍和宫的喇嘛庙里。当然大家觉得他大可不必,及至沪沟桥事件发生,又很羡慕他,虽然他未必真有先知。废名于那年的冬天南归,因为故乡是拉锯之地,不能在大南门的老屋里安住,但在附近一带托迹,所以时常还可彼此通信,来渐渐消息不通,但是我总相信他仍是在那一个小村庄里隐居,小学生念书,只是多“静坐沉思”,未必再写小说了吧。

翻阅旧稿本,上边抄存两封给废名的信,这可以算是极偶然的事,现在却正好利用,重录于下。其一云:

“石民君有信寄在寒斋,转寄或恐失落,信封又颇大,故拟暂图存,俟见面时奉。星期林公未来,想已南下矣。旧友人各自上飘游之途,回想《明珠》时代,有今昔之。自知如能将此种怅惆除去,可以近,但一面也不无珍惜之意:觉得有此怅惆,故对于人间世未能恕置,此虽亦是一种苦,目下却尚不忍即舍去也。匆匆。九月十五。”时为民国二十六年,其时废名盖尚在雍和宫。这里提及《明珠》,顺想说明一下。废名的文艺的活大抵可以分几个段落来说。甲是《努周报》时代,其成绩可以《竹林的故事》为代表。乙是《语丝》时代,以《桥》为代表。丙是《骆驼草》时代,以《莫须有先生》为代表。以上都是小说。丁是《人间世》时代,以《读论语》这一类文章为主。戊是《明珠》时代,所作都是短文。那时是民国二十五年冬天,大家饵仔到新的启蒙运之必要,想再来办一个小刊物,恰巧《世界报》的副刊《明珠》要改编,接受了来,由林庚编辑,平伯、废名和我帮助写稿,虽然不知读者觉得如何,在写的人则以为是颇有意义的事。但是报馆觉得不大经济,于二十六年元旦又断行改组,所以林庚主编的《明珠》只办了三个月,共出了九十二号,其中废名写了很不少,十月九篇,十一二月各五篇,里边颇有些好文章好意思。例如十月份的《三竿两竿》,《陶渊明树》,《陈亢》,十一月份的《中国文章》,《孔门之文》,我都觉得很好。《三竿两竿》起首云:

“中国文章,以六朝人文章为最不可及。”《中国文章》也劈头就说

“中国文章里简直没有厌世派的文章,这是很可惜的事。”边又说,

“我尝想,中国来如果不是受了一点佛影响,文艺里的空气恐怕更陈腐,文章里恐怕更要损失好些好看的字面。”这些话虽然说的太简单,但意思极正确,是经过好多经验思索而得的,里边有其颠扑不破的地方。废名在北大读莎士比亚,读哈代,转过来读本国的杜甫,李商隐,《诗经》,《论语》,《老子》,《庄子》,渐及佛经,在这一时期我觉得他的思想最是圆,只可惜不曾更多所述著,这以似乎更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了。

我的第二封信已在废名走的次年,时为民国二十七年三月,其文云:

“偶写小文,录出呈览。此可题《读大学中庸》,题目甚正经,宜为世所喜,惜内容稍差,盖太老实而平凡耳。椎亦正以此故,可以抄给朋友们一看,虽是在家入亦不打诳语,此鄙人所得之一点滴的也。泄牵寄一二信,想已达耶,匆匆不多赘。三月六晨,知堂。”所云寄一二信悉未存底,唯《读大学中庸》一文系三月五所写,则抄在此信稿的面,今亦抄录于

(6 / 7)
周作人文集之追怀故人

周作人文集之追怀故人

作者:周作人 类型:魔法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
热门